滕王閣,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,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,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,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——李元嬰始建而得名,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而流芳后世。貞觀年間,唐高祖李淵之子、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于山東滕州故為滕王,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“滕王閣”(已被毀),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(今江西南昌),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“滕王閣”,此閣因王勃一首“滕王閣序”為后人熟知,成為永世的經(jīng)典。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、湖南岳陽樓并稱為“江南三大名樓”。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后共重建達29次之多,屢毀屢建。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(qū)。
.jpg)
滕王閣:
素有“江西第一樓”之譽的滕王閣,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——李元嬰始建而得名,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而流芳后世。
滕王閣座落于贛江與撫河故道的匯合處,占地4.3公頃,滕王閣在歷史上的興廢更迭達29次之多,現(xiàn)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,共九層,凈高57.5米,南北配有回廊連接的兩個輔亭,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。瀕鄰南浦,面對西山,視野開闊,距唐代閣址僅百余米,主體建筑為宋式仿木結構,突出背城臨江,瑰瑋奇特的氣勢,主體建筑丹柱碧瓦,畫棟飛檐,斗拱層疊,門窗剔透,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“山”字,而平面則如一只展翅俗飛的大鯤鵬。
梅嶺:梅嶺風景名勝區(qū)位于南昌市西郊15公里處,在江南最大的“飛來峰”上,原名飛鴻山,因西漢梅福于此修道而得名。又因位于城區(qū)之西,故又名西山。梅嶺西臨鄱陽湖,北與廬山對峙,方圓150平方公里,是著名的避暑勝地,也是中國古典音律和道教凈明宗的發(fā)源地。梅嶺山勢嗟峨,層巒疊翠,四時秀色,氣候宜人。它以峰巒之旖旎,溪漳之蜿蜒,谷壑之幽深,巖石之突兀,云霧之纏繞,風光之掩映,組成了梅嶺“翠、幽、俊、奇”的特色,素有“小廬山”之稱。
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: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馬池“八一”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內(nèi)。舊址原是江西大旅行社,建成1924年,是一座灰色五層大樓,共96個房間。
現(xiàn)在,舊址門首懸掛著陳毅手書的“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”鎏金橫匾,大樓的二、三層,已辟為4個陳列室和一個題詞紀念室,以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、圖表、照片、文物以及參加南昌起義的老同志題詞,生動地再現(xiàn)了南昌起義的光輝歷史篇章。還按原貌恢復曾經(jīng)舉行過領導會議的喜慶禮堂,周恩來工作過的25號房間,林伯渠的辦公室兼臥室的20號房間,軍事參謀團的辦公地點9號房間,部分起義領導人住過的10號房間,以及在一樓天井兩側的警衛(wèi)連和衛(wèi)生處的部分住房。此外,三樓的展廳還陳列了一組周恩來生平的照片。
八大山人紀念館:八大山人紀念館位于南昌南郊十五華里處的梅湖定山橋畔青云譜。青云譜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園林青云譜前身是一座道院,相傳早在2500余年前,周靈王之子即在此開基煉丹。西漢為“梅仙祠”;東晉始有道教凈明派,建“太極觀”。唐為“太乙觀”,宋為“天寧觀”,至清初定為“青云譜”。
300余年間,道院幾經(jīng)興廢,解放初已是庭院荒蕪,殘破不堪了。后經(jīng)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,于1959年成立了國內(nèi)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——八大山人紀念館。八大山人紀念館是一紀念性博物館,集收藏、陳列、研究、宣傳為一體,藏品豐富。原殿堂辟為展廳,有系統(tǒng)地陳列八大山人書畫作品及生平史料,并經(jīng)常展示當今畫壇高手佳作。園林中,森森翠竹掩映著以石刻方式展現(xiàn)的八大山人藝術精品的書畫碑廊。
鄱陽湖:鄱陽湖(“鄱”,拼音:pó)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,也是中國第二大湖,僅次于青海湖。位于江西省北部、長江南岸,跨南昌、新建、進賢、余干、鄱陽、都昌、湖口、九江、星子、德安和永修等市縣。匯集贛江、修水、鄱江(饒河)、信江、撫河等水經(jīng)湖口注入長江。湖盆由地殼陷落、不斷淤積而成。形似葫蘆,南北長110公里,東西寬50-70公里,北部狹窄僅5-15公里。
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,分為南北(或東西)兩湖。松門山西北為北湖,或稱西鄱湖。湖面狹窄,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。松門山東南為南湖,或稱東鄱湖,湖面遼闊,是湖區(qū)主體。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,湖水北洩長江。經(jīng)鄱陽湖調節(jié),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-30%,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。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、象湖、軍山湖等數(shù)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,水草豐美,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。產(chǎn)魚類100馀種,以鯉魚為主,其次為青魚、草魚、鰱魚、鱅魚,貝、螺產(chǎn)量也較豐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