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,總是被歷代皇帝作為都城。而明十三陵就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,從永樂七年(1409年)五月始作長陵,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為止。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(qū)境內(nèi)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,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,依次建有長陵(明成祖)、獻陵(明仁宗)、景陵(明宣宗)、裕陵(明英宗)、茂陵(明憲宗)、泰陵(明孝宗)、康陵(明武宗)、永陵(世宗)、昭陵(明穆宗)、定陵(明神宗)、慶陵(明光宗)、德陵(明熹宗)、思陵(明思宗),故稱十三陵。
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(guī)格的山區(qū),其山屬太行余脈,西通居庸,北通黃花鎮(zhèn),南向昌平州,不僅是陵寢之屏障,實乃京師之北屏。太行山起澤州,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,至居庸關,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,拔地而起為天壽山(原名黃土山)。山崇高正大,雄偉寬弘,主勢強力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(yōu)勝形勢:“群山自南來,勢,若蛟龍翔;東趾踞盧龍,西脊馳太行;后尻坐黃花(指黃花鎮(zhèn)),前面臨神京;中有萬年宅,名曰康家莊;可容百萬人,豁然開明堂。”這一優(yōu)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(tǒng)治者視為風水寶地。
明十三陵,既是一個統(tǒng)一的整體,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,陵墓規(guī)格大同小異。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。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,多至八公里。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,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長陵左右(見圖)。在中國傳統(tǒng)風水學說的指導下,十三陵從選址到規(guī)劃設計,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、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(tǒng)一,追求形同"天造地設"的完美境界,用以體現(xiàn)"天人合一"的哲學觀點。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,展示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豐富內(nèi)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