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,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(qū),享有"天下江山第一樓"、"天下絕景"之稱。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,與晴川閣、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。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(公元223年)。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《登黃鶴樓》一詩,使它聞名遐邇。
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.7米的蛇山頂,京廣鐵路的列車從樓下呼嘯而過。樓高5層,總高度51.4米,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。黃鶴樓內(nèi)部由72根圓柱支撐,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,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(gòu)建而成。
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、勝像寶塔、牌坊、軒廊、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,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。主樓周圍還建有白云閣、象寶塔、碑廊、山門等建筑。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,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;登樓遠眺,武漢三鎮(zhèn)的風光盡收眼底。
黃鶴樓在湖北武昌長江南岸,相傳也始建于三國,唐時名聲始盛,這主要得之于詩人崔顥"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"詩句。宋畫《黃鶴樓圖》再現(xiàn)了宋樓的相貌。圖中黃鶴樓建在城臺上,臺下綠樹成蔭,遠望煙波浩淼。中心主樓兩層,平面方形,基層左右伸出,前后出廊屋與配樓相通。整體屋頂參差,翼角嶙峋,氣勢雄壯。宋之后,黃鶴樓曾屢毀屢建,清同治七年(1868)重建,但只存在了十幾年?,F(xiàn)僅留其時樓貌相片,已不是宋畫在高臺上叢建多座修建,而取集中式平面,高踞在城垣之上,平面為折角十字,外觀高三層,內(nèi)部實為九層。下、中二檐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,總高32米。
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.7米蛇山頂,以清代“同治樓”為原型描繪。樓高5層,總高度51.4米,修建面積3219平方米。72根圓柱拔地而起,雄壯穩(wěn)?。?0個翹角騰空舒展,恰似黃鶴騰飛。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掩蓋。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,黃鶴樓顏色艷麗,雄奇多姿。黃鶴樓,原址在武昌蛇山黃鵠磯頭,相傳始建于223年。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,其最終的一次被毀是1884年。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,占用了黃鶴樓原址,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,選址在距原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。武漢是“百湖之市”,如果把長江、漢水、東湖、南湖以及漫山遍野的湖看成是綿綿的水域的話,城市陸地則是裝點在水面上的浮島,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。在這個雄壯的水面上,有一條中脊顯得分外杰出。從西向東,順次散布著梅子山、龜山、蛇山、洪山、珞珈山、磨山、喻家山等,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,武漢城區(qū)榜首峰喻家山是龍頭,在月湖里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。這是武漢的地輿龍脈。黃鶴樓剛好坐落巨龍的腰上。騎龍在天,乘勢而為,黃鶴樓的這種選址好像透露出某種玄機。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麗。這是由于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,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館。這一組修建,交相輝映,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。黃鶴樓的修建特征,是各層巨細屋頂,交織堆疊,翹角飛舉,似乎是展翅欲飛的鶴翼。樓層表里繪有仙鶴為主體,云紋、花草、龍鳳為烘托的圖畫。
榜首層大廳的正面墻面,是一幅體現(xiàn)“白云黃鶴”為主題的宏大陶瓷巖畫。四周空間陳設(shè)歷代有關(guān)黃鶴樓的重要文獻、聞名詩詞的景印本,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制品。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一樣的主題,在規(guī)劃、點綴、陳設(shè)上都各有特征。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,舉目四望,視界開闊。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,大江兩岸的風光,歷歷在望,令人心曠神怡。黃鶴樓地點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。栽培了許多花草樹木,還有一些牌坊、軒、亭、廊等修建。有一個詩碑廊,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聞名詩人著作的石,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連續(xù)修正,城市武漢的一個標記。